第三章 易讲之八佾篇 (1/7)

+A -A
换源:
节点一

  八佾——“佾”与“仪”同音,古时候在孔庙中拿羽毛,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。用现代的名称,可说它是“文化舞”,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。而论语中八佾指的是文化精神,礼的功用。论语第三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,乃至于外用的为政,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。与第一篇《学而》以个人求学为宗旨;第二篇《为政》,以为学的外用为基础上下相照应从而引出第三章如何去用,用的妙处。

拓展:八佾来源——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周朝,当时八佾是礼节的秩序,是天子举行的国家大典,代表国家的精神,用作余兴的舞蹈,典礼开始的礼乐。其实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,使用礼仪的程度与个人所处地位不同:在仪式乐舞中“天子用八、诸侯用六、大夫用四、士用二”,有着严格的规定,划分等级森严。具体解释如下: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,也就是八排,八八六十四人的;诸侯使用六佾,也就是六排,六八四十八人的;大夫用四排,四八三十二人的;像一般的士族只能用两排了,二八十六人的。(一排是八个人)

1.孔子谓季氏,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
译:孔子评论季氏说:“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庭院中跳,如果可以容忍,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容忍的呢?”

易注:

季氏即季家,在孔子时代,鲁国有三家权臣(即所谓权门,而且不是普通的权门,是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。)这三大家分别是孟孙、仲孙、季孙,当时社会表面完整,其实内在早已分崩离析,对于这三家权臣国君都拿他们没办法,整个政权都已被他们操纵。

根据礼仪规定,季氏的地位是大夫,应该用四佾,却用了八佾。而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,是零容忍的。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季氏子的胆大妄为,是要与中央抗衡的,早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。反观如今时代,像英国搞分裂,以及如今的美国各州势力强横,与古时的那般社会动乱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?当地方权利都不把中央权利放在眼里了,那这个国家早晚分崩离析。无规矩不成方圆,所以社会的规则是不能乱的,什么样的地位该做什么样的事情,这样才能稳定,长治久安。作为个人也一样,什么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比如让小孩子做大人事情,让他们去赚钱,本是花样年纪是无忧无虑的,让他们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,本就不对,如果自己去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,更可怕了,其实这就是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,早晚自取灭亡。但具体情况还要具体而论,不可以偏概全。

2.三家者,以《雍》彻。子曰:“‘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。’奚取于三家之堂?”

雍——天子所用的国乐

彻——撤,撤宴撤席。

译:鲁国的三家权臣,唱着《雍诗》撤出祭品。孔子说:“(奏乐时)诸侯在两旁簇拥天子而祭祀,天子在其中是庄严肃穆的。而如今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?”

易注:

这三家权臣他们不但僭越了礼仪,而且眼里跟本没有顶头上司的鲁君了,对于中央的周天子他们压根不放在眼里——不但在家里开舞会,摆出八佾之舞,还在家里宴客完了撤席时,奏起天子所用的国乐来。如此庄严的国乐拿到家里开舞会,真不知道他们用意何在?换句话说,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开始变坏,是由有权势的人所引导的。

再换个角度看,如果现在当官的把阅兵放在家里舞蹈,把国歌拿到家里乱唱,与他们是一种情景。这简直就是亵渎国家的尊严。如此看来,这鲁国乱成什么样了!反观现在社会,这就是启示,我们要做守法公民,共同维持社会长治久安,而不是像这样,太不像话了!(可想而知,当时的鲁国是不会长久的,最后的灭亡也毁在他们手里)

3.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

乐——音乐,此处指文化与艺术

译:孔子说:“一个人不仁德,礼又能怎么样呢?一个人不仁德,文化与艺术(对于他们)又有什么用呢?”

易注:

此文是“仁”与“礼”“乐”之间的关系问题。“仁”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是主要内容;“礼”与“乐”是“仁”的外在表现,是表面形式。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,如果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,孔子则更注重内容。所以,孔子说没有“仁”,“礼”与“乐”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。而是“礼”是人外在行为的规范,音乐(文化与艺术)则是人内心和谐情感流露于外的表现形式。不能因为有些人没有仁了,就放弃礼乐(制度)了。反观现在也一样,纵使社会的人道德沦丧,人心不古,没人遵循制度,也不能废弃制度。

4.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

易——表面周备,实则轻率

戚——(内心)哀伤

译:林放问什么是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要报错】【 推荐本书
推荐阅读: 御魂者传奇明末钢铁大亨空想具现的大贵族四合院:从仓库管理员开始你们修仙,我种田我有一卷度人经港片:枭雄从和联胜开始诡秘:善魔女谍影:命令与征服这无限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