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天道好轮回,苍天饶过谁 (2/3)

+A -A
换源:
节点一



当然,最有意思的是袁世凯。

袁世凯当皇帝前,国会中的一些成员,还有筹安会、妓女请愿团、乞丐请愿团等等社会团体,都跪呈劝进表,请求袁世凯俯顺民意,早正大位。

袁世凯拱手揖让道:“本大总统认为改革国体,不合时宜。”

为了显示“民主”,袁世凯立即召开国民代表大会,投票决定国体大事。

参政院统计的最终结果是: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参加投票者共1993人,赞成帝制的1993票,没有一人反对,也没有一张废票。

袁世凯又经过多次揖让,才最终接受皇帝的尊号。

孔子非常严肃地说道:“天下德者居之。”

天道好轮回,苍天饶过谁。

陶寺是尧、舜、禹三帝先后居住过的都城。

这里现在作为遗址,依然保留着华夏民族最早的城址。

最早的文字。

最早的乐器。

最早的建筑材料。

最早的墓葬。

最早的天文观测系统。

最早的观象台。

最早的龙图腾。

虽然遗址中的宫殿和天文建筑遭到过故意破坏,宫城城墙内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内部暴乱和屠杀。

陶寺外来人口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以上,很可能是外来势力战胜、并替代了陶寺原住民。

真相是游邀先民联合石峁先民南下,灭掉了陶寺帝舜势力,其中石峁先民掠夺一番离开,游邀先民开始统治陶寺。

当它被四千多年后的人们发现发掘出来时,人们对它宏大的规模、悠久的历史不得不感到惊讶。

特别是对正史中记录的那些历史史实,不得不打上了更加强烈的问号。

原以为那些野史中写的东西,可能是一种虚构,或者是一种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,没有想到却和考古高度相吻合。

而司马迁的史记,却更像是一部网文,至少比山海经更令人感到书生意气。

在尧舜禹所生存的时代,食物一直是每一个部落都面临的,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天一样大的问题。

生存是任何生命体的第一硬道理。

在生产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,战争是解决生存问题最简单、最直观、最立竿见影的选择。

政权的更替,也都是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来实现的。

一个强大部落首领的迅速崛起,意味着原来部落联盟大首领的衰微,更意味着新的大首领的即将产生。

舜帝命大禹治水,原本是想用杀鲧的老套路,把大禹除掉的。

这是一种父债子偿的政治恶作剧。

没有想到,大禹治水十三年,三过家门不入,不仅治理了水害,还得到了共工氏、涂山氏、青丘国、有苏氏、有莘氏和纯狐国等众多部落的支持。

他走遍天下四方,测量山川,疏通河道,劳心劳力,不仅使百川归海,还把天下划定为五服。

即以天子之国(“王畿”)为中心,五百里为一区划,由近及远分别为甸服、侯服、绥服、要服、荒服。

每一服都要根据距离远近、土地等级、物产情况和山川地形,承担不同的义务,向天子交纳不同的贡赋。

有的要进贡纳赋,有的要保卫天子,有的要推行教化,有的要服从王法,等等。

甚至连进贡时的路线都指定了下来。

比如这个州土地属上上等,贡品是皮衣,进贡时要经某座山向西再过黄河。

那个州土地属下下等,得进贡丝、麻、橘子或者野鸡,进贡时走水路,从长江到淮水。

如此这般,大禹治水十三年已经闻名天下。

不久,舜帝就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大禹。

又过了不久,禹帝昭告天下,说虞舜不顾年事已高,三番五次提出要到南方巡狩天下,代表本帝去开疆拓土。

舜帝于是带着少数的几个人离开了陶寺都城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道:舜“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,是为零陵”。

舜帝时的活动轨迹,都集中在黄河流域,就是禹征三苗,也是在长江以北的江淮一带范围之内。

面对波浪滔天的长江这一天堑,还没有谁可以渡过宽阔的长江,到长江以南的地方展开征伐活动的。

长江以南的地方,对于整个五帝,不仅仅是一个人迹罕至的遥远之地,更是另一个神秘莫测的平行世界。

只有危险,没有享受。

他们也不知道,那里究竟生活着一些什么样的部落,是比自己的这些部落落后,还是先进,或者是彼此彼此。

天镜中的男中音缓缓地说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我要报错】【 推荐本书
推荐阅读: 民国:我继承了北洋满唐华彩大秦:儒皮法骨道家心大唐:举报李二造反,我当上皇帝大清话事人大宋神探志第五形态神三群聊:三国抗战:我,军火大亨神话版三国